理性去看待家长寒暑假焦虑

时间:2019-08-23 09:49:20       来源:南方日报

作为经典话题,每逢寒暑假,关于“月薪”和“教育投资”的讨论就要沸腾一次。前几年刷屏的《月薪三万,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》还记忆犹新,据说今年这一数据又“噌噌噌”上涨。部分家长的神经紧绷得跟手拿菜刀刮电线似的,那简直一路火花带闪电:由托管班、补课班再到风靡一时的海外游学班,一条龙的“花钱如流水”中,假期负担终于借由“经济”这一看得见的杠杆,由孩子不堪重负的肩头转移到了家长沉甸甸的心口。

“素质教育”的口号呼吁了很多年,借由教育部门和学校好不容易推动的课业减负,又被忧心忡忡的家长在互相攀比中增加了回去。论起暑期培训消费品目之繁多、价格飙升之迅疾,以及由此引发的种种市场乱象,许多家长两手一摊,“我也很无奈!”作为常规补习,语数外这些科目当然不能落下;钢琴、舞蹈、跆拳道等项目,也不能眼巴巴看着别的孩子遥遥领先;至于暑期游学,也从国内“游”到了国外,“假设全班小朋友都出去开阔见识,就我家孩子独处一隅,会不会影响他(她)的心理健康?”各式各样的价值观互相冲突,将老父亲老母亲的玻璃心击成了玻璃渣。

金钱、时间、精力……有网友评价:暑假不是用来证明孩子是否优秀,而是用来证明家长是否合格。那家长们的收获是否又对得起这样“惨烈”的付出?以近年来争议最大的海外游学为例,据报道,各大游学网站的产品介绍中,人均价格多在1万到4万之间,价高者甚至可达8万以上,而效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,孩子们游而不学、游多学少成为突出问题。有家长吐槽:“花了远高于旅游的价钱,其实就是出去玩了一圈。”然而,即使意识到此类“游学”的真相,依然不影响其火爆。这种非理性的成本投入,其实影射的是成年人自身的焦虑和不自信——“如果我没有赢在起跑线上,那我的孩子万万不可以输在起跑线上!”这哪里是学习,简直就被赋予了“重塑人生”的重大使命,能半途而废吗?当然不能!不少家长只能咬咬牙,继续拼!

许多家长原本以为通过自己的奋斗,早应跨越住房、教育、医疗等基本难题,到头来却发现自己还停留在基本的安全感需要上。而大多数月薪没有达到若干万的网友,则发出了针对此类“无底洞悖论”的疑虑:“谁规定孩子的暑假必须得这么过?”“你就算月薪10万,如果老想着20万的日子,照样自寻烦恼。”“花式炫富”成为他们给前者贴上的标签:“世界上有许多金钱买不来的东西,真正有质量的教育就是其中之一。”

在抨击暑期培训“泡沫化”的同时,这种表面上的“有教无类”真的合理吗?

众所周知,随着社会经济和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,我国教育改革已经步入“深水区”。“教育难”问题,主要反应在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上。在公平这一大前提下,如何努力拓展优质教育资源、合理配置有限资源、提高国际化视野等一系列命题,尤其值得我们通盘考虑。在全球教育领域中,通识培养和兴趣启发相辅相成、基础教育与精英教育共同发展,本身就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现状。从这一角度来说,近年来暑期培训热、游学热的兴起,恰是当前教育发展趋势下我国多种教育形态欣欣向荣的直观体现。

不管是相关部门还是教育市场,应该重点关注并努力推动的,恰是通过夯实基础教育来筑牢国民教育的根基,全覆盖、无死角地保障所有学龄儿童都能接受到较高水平的素质教育;同时,作为基础教育的补足,广泛开展多种类型的教育探索,既能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兴趣,又能力争与社会现实所需真正结合,为培养塑造多层次复合人才创建一个科学合理的系统性机制。

另一方面,与其质疑该不该为热门培训烧钱,不如通过规范市场管理机制,有效地拧干“天价培训班”里的水分,为目前过分喧嚣的培训市场适当降温,让家长们的辛苦钱能够花到刀刃上;同时,应引导大众更理性地针对自身实际情况,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规划,由“因材施教”进一步升级到“精准施教”,而不应一味地被市场上的噱头牵着鼻子走。

客观来看,教育问题本来就是一个宏大而复杂的多维度命题,既是资源竞争白热化、随时需要宏观调控与微观调整协同发力的激烈“红海”,又是蕴含了无限可能、值得我们广泛探索的价值“蓝海”。在冷与热一体两面的辩证关系中,如何找到天平中间的平衡点,值得长久地思索与实践。(作者李咏瑾 系青年作家、文艺评论家)

关键词: 家长寒暑假焦虑